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银行业务发展建议(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建议)

2024-03-23 8183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给银行发展的建议
  2. 银行发展合理化建议和几点意见
  3. 对银行未来的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国家围绕“大而不能倒”的大银行监管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对众多所谓“小而不必救”的中小银行缺乏足够重视,以至于新的风险正在悄悄蔓延。2009年美国中小银行倒闭数量达到140多家,创20年来的新高,给金融体系蒙上了新的阴影。

  

应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银行业做到了“独树一帜”,赢得世人高度赞誉。但是,危机也是一面镜子,为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稳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迪。我国中小银行以中小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为切入点,在深化金融服务层次、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化解地区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欧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大型银行具有系统重要性,而数量众多、扎根实体经济的中小银行同样是稳定金融、促进发展的重要基矗

  

我国目前有中小银行156家,总资产规模已超过17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22%以上。中小银行已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源泉,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数据显示,2008年城市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占比高达71.16%,远高于大银行的45.07%;中小银行平均每个网点贷款支持的中小客户数量普遍是大银行的5倍以上。中小银行的建立与发展,通过“鲶鱼效应”激发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活力,也为居民享受更多优质金融服务、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提供了便利。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目前中小银行仍然是银行业中的“弱势群体”,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难。比如,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地位较低,致使人才、客户流失严重;一些部门和单位仍对其存在偏见和歧视性存款规定;在服务中小企业过程中,发放贷款成本高、投入多、风险大,但尚未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等。

  

特别是随着金融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利率市场化成为必然趋势。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将对中小银行形成致命的冲击,需要未雨绸缪,从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巩固我国银行业30年改革成果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中小银行的特殊作用,加大对中小银行的政策扶持,切实支持中小银行增强实力、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鼓励创新银行监管方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我国目前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为划分标准的监管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是“以出身定终身”,不利于银行业形成良性竞争。建议实行以资产规模和监管评级为主要标准、能上能下的动态监管方式,对风险管理较好、监管评级较高的中小银行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第二,放宽业务准入限制,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建议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中小银行的资本实力和实际经营状况,逐步取消对中小银行承办住房公积金贷款、开设社会保险基金账户等业务的限制性规定。建议适当放宽中小银行从事年金托管等业务准入限制,丰富中小银行的`金融产品组合,引导中小银行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落实财政补偿规定,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国务院去年9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当补助。”这项规定对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加快制定落实这项政策规定的具体实施细则,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银行服务能力。建议财税部门尽快协调落实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呆账自主核销政策,切实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成本;对中小银行历史形成的中小企业贷款呆账,可考虑制定宽松的核销政策。建议适当减免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营业税,有效降低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成本,激发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银行发展合理化建议篇一

xx市是中国银监会批准的全国第二批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地区,大连市的村镇银行目前已稳健运行,但仍有制约村镇银行前行的因素,影响其支持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进程。为此,提出如下促进大连市村镇银行发展的相关建议:

  

xx市是中国银监会批准的全国第二批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地区,大连市的村镇银行目前已稳健运行,但仍有制约村镇银行前行的因素,影响其支持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进程。为此,提出如下促进大连市村镇银行发展的相关建议:

  

其一,创新金融服务,以适应农村地区多层次的金融产品需求。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设立的目的是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村镇银行必须致力于机制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创新金融服务主要途径,一是丰富贷款产品。要不断探索研究三农金融产品需求,准确地定位目标客户群,不断地量身定做特色产品,进行产品创新、细分产品,以推出符合农村客户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如开办应收账款抵押贷款、未来权属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返乡农民自主创业贷款、各种担保和联保贷款等多种多样的贷款类型,用产品与服务打动和招揽客户。二是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村镇银行要建立高效、安全的支付

  

清算系统,改善村镇银行的结算功能和支付条件,实现资金跨行处理,加快资金周转,为居民提供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支付结算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拓展金融服务产品品种。如代销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理财产品销售,代理保险等,这些中间业务不仅对于增加农村储蓄、提高村镇银行的知名度有着积极的作用,更可以优化村镇银行经营结构、提高利润水平、巩固其前期发展基矗

  

其二,加强规范管理。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防范金融信贷风险。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第一道屏障。调查中了解到,尽管大连市辖内五家村镇银行的到期贷款回收率100%,贷款收息率100%,但内控制度不够完善,规范化管理水平不够高,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创新管理激励机制。对员工考核的重点放在信贷风险的防范和金融服务上,把贷款、利息、利润和服务水平等指标与其收入挂钩,形成激励机制。

  

其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第一,加大财税的支持力度。当前村镇银行处于经营初期,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据调查,目前的所得税率、营业税率对于刚刚成立处于微利阶段的村镇银行来说,负担过重。建议对于村镇银行一定期间内形成的地方财政收入,财政部门应划拨一部分补助给村镇银行,以增加其抗风险的能力,财政部门还应力所能及为村镇银行涉农贷款提供贴息资金,通过对农户贷款进行贴息来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缓解农户还款压力。第二,在市场准入上实行区别对待政策。当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空白点多,已经成为制约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建议对于达到监管要求、经营业绩好的村镇银行,允许其可适度扩张网点,向中心乡镇和一些大村延伸,增加网点覆盖率。

  

尊敬的支行各位领导,根据银行企业愿景和发展规划,结合网点实际工作情况,营业室全体员工希望能在支行这个强大的后盾支持下,通过更加合理的战略布署,完善内控及服务管理,实现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客户忠诚度,培育新增优质客户。为支行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为基层网点工作人员,通过在实际工作中的总结,建议如下:

  

一、应充分重视营业网点在机构类客户维护中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单纯地分庭而治

  

以营业室为例。目前,归口支行管理的机构类客户都是历史沉淀的存量客户,而且都是存款业务,没有授信业务。其账户往来情况,存款变化情况、他行开户情况等第一手信息都掌握在营业网点中。但是因为管理口径的原因,网点人员在维护工作中参与度不高,造成了支行管理上的信息不对称和滞后。(假设,某一机构类客户,账面大量向他行同名账户付款。网点并不了解支行与该客户的沟通情况与互动性究竟如何。同时基于服务等因素,也不能过多干预。由此,因为对维护情况了解上的脱节,必然会导致客户与存款的流失。)

  

另一方面,在网点拓展新增机构客户时,如果没有支行的支持,也必然是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在同业竞争白热化的形势下,想要争取一个优质的政府类客户,单纯依赖产品和服务是不能够求胜的。因

  

为这类客户对产品没有过高要求,同时他到哪里都会享受到优于普通客户的服务。想要新增一个机构客户往往更需要依托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和其他因素。所以当营业网点发现了线索时,如果没有支行的支持与配合,也很难完成。

  

基于以上二个方面,我们建议,在机构客户的维护工作中,请行领导充分重视网点的积极作用。同时,提供一个渠道,将网点发现的潜在机构客户,由支行带领完成营销工作,以更好地推进机构存款增长。

  

二、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建立动态的岗位配臵机制

  

个别营业网点因为周边环境和服务对象的不同,会有季节性业务高峰。因此,我们建议,以动态的业务量变化为依据,合理安排网点人员数量。

银行业务发展建议(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建议)

  

以营业室为例。因为毗邻城乡结合部,每年的春节后至春耕前,周边的村镇政府都要发放各种农业补贴。因此形成了业务量骤增,营业室内人满为患的景象。这段时间,我们特别需要增加综合柜员、授权柜员和大堂经理,如果人力短缺,就难以保证业务有序进行和服务质量。但是,在五一之后,农补业务逐渐收尾,我们对综合柜员的需要量也会减少。

  

再如,支行现在只有一个专职授权柜员,还有一名账户资料管理员辅助授权。如果在业务平峰,尚可应付。但是在账户管理业务高峰期间,比如企业年检等时段,因为要承担7个营业网点的备案工作,所以,授权工作必然受到影响。

  

综上,我们建议: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建立动态的岗位配臵机制,以达到最合理、最优化地利用人力资源。

  

三、加强品牌维护,树立统一的企业形象

  

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并通过以上这些要素及一系列市场活动而表现出来的结果所形成一种形象认知度,感觉,品质认知,以及通过这些而表现出来的客户忠诚度。是于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

  

企业形象是人们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社会公众与企业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

  

品牌与企业形象是如此重要,但是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却没能更好地加以利用。

  

在此我还想举例说明。在我们支行的多数网点中,客户取款时如果向我们要一个取款袋,如果是二三万,柜员可能会给个信封;如果是十万以上,柜员可能会给找个黑塑料袋。更为可笑的是,会有柜员热情地把自己购物后,带有其他企业标识的纸袋送给客户。虽是无意的举动,但是却在无意中失去了宣传吉林银行品牌形象的最佳机会。

  

我们建议,能为网点订制带有我行标识的取款袋和相关客户用品。这不是单纯地用什么袋子给客户装钱,而是为了提升企业品牌,树立我行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让员工明白创利费用配比方案,充分调动员工主观能动性。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是中国邮政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承载着全国邮政职工的希望,开始新的征程。同时,它标志着即将实现邮政与邮政储蓄分业经营,按照金融企业进行管理与监管,是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适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历史产物,是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生力量,也是当前尽快规范邮政机制经营发展,防范和化解邮政金融风险,有效解决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农村使用的迫切需要。加快邮政金融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观念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有利于有效缓解储蓄资金运用的矛盾,提高收益率;有利于获得市场主体地位,扩大业务领域,增强竞争实力,实现邮政金融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全市邮政储蓄发展的实际情况,浅谈几点认识和见解。

  

随着邮政储蓄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业务品种不断丰富,营销渠道逐步拓展,服务功能逐渐完善,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日提升。具体表现在:

  

一是网络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全市邮政储蓄服务的营业网点达42个,ATM自动取款机3台,提供汇兑服务的营业网点达45个。网点遍布全市,沟通城乡,联通全国。其中有近45%的储蓄网点和近58%的汇兑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随着部分商业银行机构撤并,甚至部分贫困乡镇成为沟通居民个人结算的唯一渠道。通过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具有联通全国的金融计算机网络,逐步实现了各项业务操作、监控的全程电子化处理。

  

二是服务领域逐步拓展。近年来,我市邮政金融业务已基本形成了以储蓄存款为主体,以国际、国内汇兑、转帐业务、卡业务、代理保险、国债、代收代付、代理基金、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的中间业务和资产业务为补充的业务结构体系,业务品种日益增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

  

三是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7年8月底,全市邮政储蓄余额达到8.2亿元,成为我市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力量。城乡居民在邮政储蓄机构开立的帐户近26万户,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16万户,代办保险达316万元。

  

四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通过近年来的努力,邮政储蓄和汇兑服务在网络、产品、客户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备了一定的实力,所提供的基础性金融服务,在广大城乡居民中已经深入人心,成为重要的零售金融机构,创立了百姓依赖的业务品牌,在坚持发展邮政业务的同时,始终长期不懈地强化金融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尤其在农村偏远地区开办了特快送款业务等服务举措,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回首过去,邮政金融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经历了数次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展望未来,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发展中的困难。

  

随着目前邮储余额的增长,邮储余额与收益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网点就有余额,有余额就有收入,这是邮政储蓄自1986年开展业务以来的经营规律。但目前,这一规律被彻底打破了。2003年以来,国家对邮政储蓄开始实行新老划段,新增资金自主运营,由此开始,收益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5年开始,国家又对邮政储蓄的老存款开始分五年逐步转出,使储蓄收益进一步降低。从目前的统计数据看,老存款利率4.131%,2006年自主运营收益率为3.11%,邮储经营成本为2.7%(付给客户的利率2.25%),实际收益率已经非常低了。加之,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随着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准备金、备用金、在途资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收益又将进一步减少,对于像我市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邮政储蓄收入占具邮政总收入半壁江山,随着收入的大幅度降低,对于今后的发展将是举步维艰。尽管非利差收入在逐步增加,但远远弥补不了利差收入带来的缺口。

  

另一方面,虽然全市邮储网点较多,但是在农村乡镇分布约有45%的比例,各县邮政储蓄大多存在营业场所陈旧、安全设施不够、硬件设备落后、操作环境较差的问题。由于业务长期只存不贷,只属于金融业务的一个分支,使得金融综合业务人才极为匮乏,目前储蓄从业人员学历较低,素质不强,业务水平不高,难以启动用户满意的多元化金融服务,新开办的中间业务社会认知度低,差距非常明显,业务品种的获利能力不均衡。

  

商业银行金融统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金融统计所面临的金融环境、统计对象、统计范围等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其统计的地位弱化,主动适应金融环境的能力差,统计的作用与定位偏重于业务经营与发展,对系统性风险、交易性风险的监测统计考虑不足;商业银行自身对不断丰富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新业务品种的统计管理缺乏主动性,创新业务的统计得不到足够重视和支持;商业银行总分支机构之间信息不畅等问题也影响了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日新月异,理财资金的频繁进出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对资金投向及对社会资金来源及运用的监测分析造成了较大影响。

  

随着货币、证券、债券、期货、保险、外汇和黄金市场的起步,我国金融市场将得到全面的建设和发展,金融脱媒的作用将越发凸显。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信用、私募股权基金、地下钱庄、影子银行以及高利贷等日益兴起的民间金融,极大的挑战着现行的金融统计制度。换个角度说,商业银行的金融统计工作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缺乏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其与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

  

目前商业银行统计工作地位不高,虽然因为上市后的信息披露需要,较以往有所提升,但统计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仍然得不到充分体现,参与银行经营管理的程度较低。各家银行对统计的定位基本是满足外部监管的要求,其次是提供最基本的业务数据,金融统计本身具有的信息、咨询、调研分析、监督等职责,已经被淡化。商业银行对统计参与经营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能要求,数据应用分散在各部门,统计无法直接获取需求和发展动力,统计部门在商业银行内部越来越边缘化。

  

作为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基本单元的商业银行,其基础统计数据的质量,决定了我国金融统计工作质量,但目前商业银行的基础信息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数据使用者与源数据生成者目的不同,导致基础数据质量不高。目前商业银行统计部门掌握的数据,主要是一些适用于宏观管理和监管的报表数据,其中有很多数据质量值得怀疑,而且多是不能够直接使用的数据。原因是当前商业银行少则几十个业务系统,多则几百个业务系统,各个系统分散在不同的业务部门管理,业务部门是从业务需要出发应用系统,而非数据管理,作为最终数据加工汇总的统计部门,无法控制基础数据源的质量,因此基础数据源质量差在所难免。

  

2.业务系统数据不一致。由于各业务系统立项设计之初,无法预计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因此当系统无法反映全部业务数据或者两个需要关联的系统无法实现联动时,都会出现数据缺失或者两个系统数据不一致的现象,从而导致最终的统计数据质量下降。统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目的差异,是造成数据源管理不到位,基础数据不准确,并导致最终统计数据直接可用性不高的根本原因。

  

3.商业银行总分行统计信息传递不畅。商业银行总行负责全行统计系统的管理,相关程序的开发,模板的编写等;分行在使用总行下发的程序时,不了解具体的数据提取流程,当出现问题和错误时,一旦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容易造成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同时,一级分行上报的部分报表数据质量较差时,总行往往由于不信任下级行上报的数据,而放弃使用下级行报表。总行对基层行数据情况了解不充分,以及总分行之间单向的信息传递关系很容易压制下级行的能动性,最终导致互相得不到支持,造成统计工作上下不通畅,存在需求与支持脱节的现象。

  

(三)商业银行之间部分统计数据缺乏可比性

  

1.会计与统计管理差异导致统计数据差异。虽然商业银行目前使用人民银行公布的统一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与数据统计,但是在同一个科目下,各家商业银行在子科目的设置、业务处理方式,以及统计口径归并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很多统计数据无法进行比较。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