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运营文库 > 正文

qc管理图(qc管理图纸及工具有哪些)

2024-06-09 1955 0 评论 运营文库


  

本文目录

  

  1. qc活动小组起源于哪
  2. 什么是qc工程图
  3. QC管理中的七大手法

一、qc活动小组起源于哪

qc小组活动起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教育,出现了一个名为“现场质量管理研讨会”的组织。1962年正式更名为qc小组,并开始在全国注册。当时,第一批注册的是日本电力和电信公社的松山运输公司质量控制小组。1964年以后,日本科学技术联合会成立了质量控制小组。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按员工比例计算质量控制团队的国家。质量控制团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覆盖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qc小组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qc小组是企业中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的有效组织形式,是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经验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产物。

  

1.提高职工素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3.建立文明的、心情舒畅的生产、服务、工作现场。

  

QC小组在解决质量、成本、生产量等问题时,基于数据的实证式问题解决方法是十分有效的,使用的最基本方法一般有七种:

  

1.调查表:对问题的现状进行抽样调查,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问题

  

2.帕累托图:从众多的问题当中找出真正的问题

  

3.特性要因图:不要遗漏主要的原因,仔细整理

  

4.图表:使做成的数据做到一目了然

  

5.确认表:容易取出数据,防止检查中的遗漏

  

6.矩形图:掌握分布的情况,并和规格对比

  

7.散布图:掌握成对的两组数据的关系

  

8.管理图:调查工序或工程内是否处在安定状态

  

注:有时候把图表和管理图归纳为一种,再加上层别(坐标图)就成为七种。

  

QC小组的组建,基于自愿结合、实事求是、结合实际。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是组建QC小组的基础,领导、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三结合是组建QC小组的较好形式。

  

QC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以4-10人为宜。QC小组成立后,由组员自行讨论命名小组名称,推选出小组组长。QC小组在公司专职管理部门登记公布。

  

QC小组所开展的活动要围绕部门内的质量、效率、成本、浪费、服务、现场管理等关键问题选题攻关,开始时从容易之处着手,不必好高骛远。对每一个质量管理改善主题,自提出问题到解决一般不超过半年。

  

QC小组的活动应得到公司领导及各部门的支持,有专职管理部门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对小组活动进行检查、考核和组织竞赛,建立健全QC小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对成果显著的QC小组予以奖励,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做到从上到下全员参与,真正贯彻“质量第一”的观念。

  

二、什么是qc工程图

1、QC工程图是生产工作的标准 QC工程图需反映详细工作流程,各工序检验标准,各工序工作条件,使用设备,质量控制方法,记录方法和各工序使用的相应作业文件。

  

2、 QC工程图和控制计划的内容是一样的、作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叫法不一样,当然里面有些细节也不一样。QC工程图是韩国对控制计划的叫法。

  

3、质量检测分为QC和QA两种,QC是面对对象,QA是面对过程的。什么是面对对象呢,就象你公司的一个机器是可以正常使用的,那么QC的检测那就是合格的。但是正常使用不代表你的机器所有的过程都是对的,QA就是每一部都要合格那才是合格。

  

4、 QC中有两部分符号:PDCA、5W1H。

  

5、 PDCA是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纠正/提高(act)的首字母缩写,分别是制订质量计划、实施质量计划、对质量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纠正检查出的不符合项并以此制订新的质量计划,四步形成一个循环称为质量环也就是问题的闭合或关闭。

  

6、在对不符合项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act阶段)时要用到5W1H,即什么问题(what)、出现问题的原因(why)、怎样纠正(how)、谁去做(who)、什么时机做(when)、什么地点实施(where)。

  

7、还有与QC相关的是统计技术的一些工具了:分类图,将出现的问题集中分类以便集中统一寻求解决方法;排列图,将问题出现频率排列出来,按8228原则解决排列最靠前80%(A类线以下)的问题,问题往往占类别数的20%;原因分析图(鱼刺图,要鲫鱼的刺,不要带鱼的刺)按人、机、料、法、环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对策表:对问题及原因的解决,即5W1H。

  

三、QC管理中的七大手法

QC管理中的七大手法:一、QC七大手法分为:

  

1、简易七大手法:甘特图、流程图、5W2H、愚巧法、雷达法、统计图、推移图

  

2、QC旧七大手法:特性要因分析图、柏拉图、查检表、层别法、散布图、直方图、管制图

  

3、QC新七大手法:关连图、系统图法、KJ法、箭头图法、矩阵图法、PAPC法、矩阵数据解析法

  

计数值:以合格数、缺点数等使用点数计算而得的数据一般通称为计数数据。(数一数)

  

计量值:以重要、时间、含量、长度等可以测量而得来的数据,一般为计量值,如长度、重要、浓度,有小数点的凡四舍五入都称之。(量一量)

  

4、QC七大手法由五图,一表一法组成:

  

五图:柏拉图、散布图、直方图、管制图、特性要因分析图(鱼骨图)

  

是一种最容易、最有效的一种进度自我管理。

  

应用最普通报章、杂志均可看到的图表。

  

了解数据差异最简单的方法,应用很广。

  

工作说明、内容之简易表示方法。

  

2、以时钟旋转方向由大到小排列,将圆分成若干个扇形。

  

3、直截了当的描绘各项所占比例。

  

帮助每个人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必要之数据收集

  

1、应用层别法、找出数据差异因素而对症下药。

  

由生产现场所收集到后数据,必须有效的加以分析、运用,才能成为人价值的数据。而将此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并作成图表,充分的掌握问题点及重要原因,是时下不可缺的管理工具。而最为现场人员所使用于数据管理的图为柏拉图。

  

定义:1)根据所收集的数据,按不良原因、不良状况、不良项目、不良发生后位置等不同区分标准而加以整理、分类,借以寻求占最大比率的原因状况或位置,按其大小顺序后排列,再加上累积值的图形。

  

2)从柏拉图可看出哪一项目有问题,其影响度如何,以判断问题之所在,并针对问题点采取改善措施,故又称ABC图,(分析前面2-3项重要项目之控制。)

  

3)又因图后排列是依大小顺序,故又可称为排列图。

  

a结果的分类包括不良项目别、场所别、时间别、工程别。

  

b原因的分类包括材料别(厂商、成份等)。方式别(作业条件、程序、方法、环境等)、人(年龄、熟练度、经验等)、设备别(机械、工具等)。

  

分类的项目必须合乎问题的症结,一般的分类先从结果分类上着手,以便洞悉问题之所在,然后再进行原因分析,分析出问题产生之原因,以便采取有效的对策。将此分析的结果,依其结果与原因分别绘制柏拉图。

  

B决定收集数据的期间,并按分类项目,在期间内收集数据。

  

考虑发生问题的状况,从中选择恰当的期限(如一天、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为期间)来收集数据。

  

C依分类项目别,做数据整理,并作成统计表。

  

a各项目按出现数据大小顺序排列,其他项排在最后一项,并求其累积数。(其他项不可大于前三项,若大于时应再细分)。

  

b求各项目数据所占比率累计数之影响度。

  

c其他项排在最后,若太大时,须检讨是否其他重要要因需提出。

  

不良率(%)=各项不良数÷总检查数*100

  

影响度(%)=各项不良数÷总不良数×100

  

D记入图表纸并依数据大小排列画出柱状图。

  

a于图表用纸记入纵轴及横轴。纵轴左侧填不良数、不良率,或损失金额,纵轴右侧刻度表示累计影响度(比率);在最上方刻100%,左方则依收集数据大小做适当刻度。横轴填分类项目名称,由左至右按照所占比率大小记入,其他项则记在最右边。

  

b横轴与纵轴应做适度比例,横轴不宜长于纵轴。

  

a点上累计不良数(或累计不良率)。

  

b将0~100%间分成10等分,把%的分度记上(即累计影响度)。

  

c标出前三项(或四项)之累计影响度是否>80%或接近80%。

  

c数据合计(总检查、不良数、不良率…等)。

  

e作成者(包括记录者,绘图者…)。

  

绘图注意事项:1)柏拉图之横轴是按项目别,依大小顺序由高而低排列,[其他]项排在最后一位。

  

2)柏拉图之柱形图宽度要一致,纵轴与横轴比例为3:2。

  

3)纵轴最高点为总不良数,且所表示之间距离一致。

  

4)次数少的项目太多时,可考虑将后几项归纳成[其他]项;其他项不应大于前几项,若大于时应再分析。有时,改变层别或分类的方法,亦可使分类的项目减少。通常,项目别包括其他项在内,以不要超过4~6项为原则。

  

a改善后,横轴项目别依照出现大小顺序由高而低排列。

  

b前后比较基准须一致,且刻度应相同,则更易于比较。

  

为使现场之品质状况达成吾人所谓之“管理”作业,一般均以侦测产品之

  

品质特性来替代“管理”作业是否正常,而品质特性是随着时间、各种状况有着高低的变化;那么到底高到何种程度或低至何种状况才算吾人所谓异常?故设定一合理之高低界限,作为吾人探测现场制程状况是否在“管理”状态,即为管制图之基本根源。

  

管制图是于1924年由美国品管大师修哈特博士所发明。而主要主义即是【一种以实

  

际产品品质特性与依过去经验所研判之制程之能力的管制界限比较,而以时间顺序

  

一般管制图纵轴均设定为产品的品质特性,而以制程变化的数据为分度;横轴则为检测制品之群体代码或编号或年月日等,以时间别或制造先后别,依顺序将点绘于图上。

  

在管制图上有三条笔直的横线,中间的一条为中心线(Center Line,CL),一般以蓝色之实线绘制。左上方的一条称为管制上限(Upper Control Limit,UCL),在下方的称为管制下限(Lower Control Limit,LCL),对上、下管制界限之绘制,则一般均用红色之虚线表现之,以表示可接受之变异范围;至于实际产品品质特性之点连线条则大都以黑色实线表现绘制之。

  

一般在制造的过程中,无论是多么精密的设备,环境,其品质特性一定都会有变动,绝无法做完全一样的制品;而引起变动的原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偶然(机遇)原因,一种为异常(非机遇)原因。

  

管制图是以常分配中之三个标准差为理论依据,中心线为平均值,上、下管制界限以平均数加减三个标准差(±3σ)之值,以判断制程中是否有问题发生,此即修哈特博士所创之法。

  

A计量值管制图:所谓计量值系指管制图之数据均属于由量具实际量测而得;如长度、重量、浓度等特性均为连续性者。常用的有:

  

a平均数与全距管制图(X(—)-R Chart)

  

b平均数与标准差管制图(X(—)-σChart)

  

c中位数与全距管制图(X(~)-R Chart)

  

d个别值与移动全距管制图(X-Rm Chart)

  

e最大值与最小值管制图(L-S Chart)

  

B计数值管制图:所谓计数值是指管制图之数据均属于单位计算数者而得;如不良数、缺点数等间断性数据均属之。常用的有:

  

b不良数管制图(Pn chart,又称np chart或d chart)

  

2)计数值与计量值管制图之应用比较

  

2、可及时反应不良,使品质稳定。

  

2、对整体品质状况之了解较方便。

  

2、数据须测定,且再计算,须有训练之人方可胜任。

  

1)先行收集100个以上数据,依测定之先后顺序排列之。

  

2)以2~5个数据为一组(一般采4~5个),分成约20-25组。

  

3)将各组数据记入数据表栏位内。

  

4)计算各组之平均值X。(取至测定值最小单位下一位数)

  

5)计算各组之全距R。(最大值-最小值=R)

  

X=(X1+X2+X3+…+Xk)/k=ξXi/k(k为组数)

  

A2,D3,D4之值,随每组之样本数不同而有差异,但仍遵循三个标准差之原理,计算而得,今已被整理成常用系数表。

  

9)绘制中心线及管制界限,并将各点点入图中。

  

10)将各数据履历及特殊原因记入,以备查考、分析、判断。

  

1)各项工程名称、管制特性、测定单位、设备别、操作(测定)者、样本大小、材料别、环境变化…等任何变更资料应清楚填入,以便资料之分析整理。

  

2)计量值变更管制图(X-R,X-R…等)其X管制图与R管制图的管制界限席宽度取法,一般原则以组之样本数(n)为参考,X管制图之单位分度约为R管制图之1/n倍。

  

(纵轴管制界限宽度约20-30m/m;横轴各组间隔约2-5mm)

  

3)中心线(CL)以实线记入,管制界限则记入虚线;各线上须依线别分别记入CL、UCL、LCL、等符号。

  

4)CL、UCL、LCL之数值位数计算比测定值多两位数即可。

  

(各组数据之平均计算数则取比测定值多一位数)

  

5)点之绘制有[·]、[○]、[△]、[×]…等,最好由厂内统一规定。

  

6)变管制图,二个管制图之绘制间隔最少距20mm以上,可行的话最好距30mm左右。

  

1)管制状态之判断(制程于稳定状态)

  

C点子之分布与跳动呈随机状态,无规则可循。

  

2)可否延长管制限界限做为后续制程管制用之研判基准:

  

A连续25点以上出现在管制界限线内时(机率为93.46%)。

  

B连续35点中,出现在管制界限外点子不超出1点时。

  

C连续100点中,出现在管制界限外点子不超出2点时。

  

制程在满足上述条件时,虽可认为制程在管制状态而不予变动管制界限,但并非点子超出管制界限外亦可接受;这此超限之点子必有异常原因,故应追究调查原因并予以消除之。

  

A应视每一个点子为一个分配,非单纯之点。

  

B点子之动向代表制程之变化;虽无异常之原因,各点子在界限内仍会有差异存在。

  

C异常之一般检定原则:(如图所示)

  

1)管制图使用前,现场作业应予标准化作业完成。

  

2)管制图使用前,应先决定管制项目,包括品质特性之选择与取样数量之决定。

  

3)管制界限千万不可用规格值代替。

  

4)管制图种类之遴选应配合管制项目之决定时搭配之。

  

5)抽样方法以能取得合理样组为原则。

  

6)点子超出界限或有不正常之状态,必须利用各种措施研究改善或配合统计方法,把异常原因找出,同时加以消除。

  

7)X-R管制图里组的大小(n),一般采n=4-5最适合。

  

8)R管制图没下限,系因R值是由同组数据之最大值减最小值而得,因之LCL取负值没有意义。

  

9)制程管制做得不好,管制图形同虚设,要使管制图发挥效用,应使产品制程能力中之Cp值(制程精密度)大于1以上

qc管理图(qc管理图纸及工具有哪些)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