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油气行业稳步发展措施(油气行业稳步发展措施怎么写)

2024-06-20 2214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简述我国油气储运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
  2. 石油装备产行业发展前景怎么样
  3. 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1、储运行业发展即将到达高峰期。国内主要天然气原油成品油管线大局将定,以西气东输、俄气、川气东送、陕京线为首的天然气管线,以兰成渝、兰郑长为首的原油成品油管线,已经把我国油气管线的布局勾勒出了基本框架,西气东输三线、陕京四线、新疆煤制气、蒙西煤制气等重大管道正在紧张论证和建设中,现在进入这个行业,恰逢最好时机。等西气东输六线建设竣工,就只能徒唤余生也晚了。

  

2、虽然国家主干管网基本形成或者正在形成,各个省级管网还是八字一撇刚刚开始(山东管网基本建设完成,这是起步最早的)。就我所知:湖北、湖南、江苏、浙江、贵州、甘肃、河北、河南、重庆等省市正着力从事于省级管网的大力建设。

  

3、小道消息云云,国家正在组建国家级管道公司,把三桶油已建和在建的重大管道通通收到名下,统一管理,公司专门从事管道建设和管理,以管输费为收入,打造全国管道一盘棋。如果此事成真,对于储运专业毕业生而言,绝对属于重大利好希望能帮到题主

  

1、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石油消耗已占到一次性能源结构的40%,天然气则占了23%。未来数十年内,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在全球能源中仍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的稳定增长带来了石油勘探开发投资额的持续攀升,也使石油装备制造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业内权威分析,未来世界石油装备每年需求增长率可达20%以上。高端石油装备制造正成为一个高投资、高回报、低风险的行业。

  

2、一、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3、“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1019家快速增至2023家,翻了近一番,全行业资产总额从674亿元增长到2006亿元。5年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均增长了3倍以上,而新产品产值、出口交货值、利润总额等指标的增长均在两倍以上。

  

4、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国石油装备业依然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世界主要的石油装备技术研发与制造企业几乎都集中在美国的休斯顿,其占据了石油装备领域85%以上的市场份额。休斯顿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之多,而中国2003年以前在高端石油装备领域尚属于纯进口国,至今无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实施“走出去”能源战略,到海外进行油气勘探开发,中国几大石油公司已经累计在海外获得了一百多个油田项目,但这些项目70%以上的设备和服务都有西方公司提供,尤其是海洋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更是被西方公司垄断。据统计,2010年我国石油装备行业出口额137亿美元,还不及美国哈利伯顿公司全年营业额的三分之一,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2%。

  

5、造成这种不利局面的原因:一是起步晚,底子薄。我国的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开始起步,而西方国家相关行业已有百年历史。二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我国石油装备企业资金、技术力量分散,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三是过多依赖低附加值环节。由于缺少关键核心技术,导致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只从事一些低端产品加工,极大降低了回报率和附加值。以一艘中国制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例,由于只实现了24%的国产化率,中国企业只能获得全部利润的20%。

  

6、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业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优势。

  

7、(一)门类齐全。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产品规格、品种基本能满足陆上石油勘探开发需求,从生产能力、产量、产值、生产的品种规格和从业人员等方面衡量,我国已经是一个生产石油装备的大国。

  

8、(二)高性价比。石油装备制造作为一个高成本行业,中国具有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产品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这对世界各产油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已经有很多国家石油公司在中国设立了长期采办机构。

  

9、(三)国家扶持。“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石油勘探、钻采设备制造行业作为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开局,我国又确立了能源装备产业新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要把能源装备制造业培育成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而近期即将出台的《“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则标志着国家将加大对海工装备产业的扶持力度。

  

10、具有战略高度的政策频繁出台,彰显出我国大力发展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决心,推动了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和布局调整。近年来,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产业能已经开始向我国转移。可以预见,未来5-10年内我国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将会迎来蓬勃发展。只要抓住机遇,业内将成长起一批具备和西方石油装备“大鳄”抗衡实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11、二、东营做大做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

  

12、山东省石油装备销售收入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80%以上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集中在东营。2010年,东营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石油装备企业达五十余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20多家。目前,东营的石油装备总产值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主导产品陆地石油钻机占国内市场的比重达到26%,抽油机达到60%,石油专用管达到30%,抽油(电)泵达到50%,抽油杆达到25%,燃气发电机组达到80%,油田特种车辆达到30%。钻机、管具、采油装备大量出口中亚和东欧,石油管具大量出口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

  

13、作为中国做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东营初步具备了承接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转移的优势:

  

14、(一)产品种类齐全。经过多年积累,东营的石油装备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头雁”。东营市已经形成了以钻机、钻杆、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油气集输管道、油田特种车辆等成套设备为重点,涵盖物探、钻井、测井、固井、采油、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管道运输等各领域的产品体系。庞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产品种类使得东营具备了成为“东方休斯顿”和世界石油之都的实力。

  

15、(二)产业关联度较高。东营石油装备产业体系较为完整,集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易于一体,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分工,在技术信息、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建立起共生、互补、竞争的发展模式,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开发由低端向高端、公司主营业务有制造向工程服务不断转变。

  

16、(三)创业及展示载体丰富。依托胜利油田和石油大学,东营的石油装备专业人才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目前,东营市已经拥有一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四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并建成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一年一度的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是国内唯一在石油产区和石油装备基地举办的国际石油盛会。目前正在建设的“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石油装备向世界展示形象和宣示实力的平台和窗口。

  

17、(四)交通网络发达。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设施,为东营市搭建了发达的交通网络。尤其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港2020年将跨入具备亿吨吞吐能力大港的行列,使得东营具备了与世界能源之都美国休斯顿类似的优势,是我国其他主要石油装备制造地区所不具备的。

  

18、(五)国家战略支撑。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开发战略,东营分别成为“黄”、“蓝”战略的核心城市和前沿城市。“黄”、“蓝”战略分别明确了东营建立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区以及石油产业聚焦区的目标,加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使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19、三、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

  

20、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广阔前景,以及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产能向我国转移的趋势,使东营高端石油装备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作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领头雁”,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在拥有显著优势的同时,自身发展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21、(一)面临国内兄弟省份的激烈挑战。尽管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在国内已经建立起了领先优势,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很多地方十分重视石油装备制造业所蕴含的巨大商机,纷纷将打造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

  

22、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大庆市先后确定了建设世界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盘锦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产值占国内石油装备制造行业的1/5,占世界石油装备年需求量的3%,2020年产值占国内行业的1/4,占世界需求量的5%-6%,成为闻名世界的石油装备制造中心。大庆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建立起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近年来,江汉油田也确立了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战略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销售过百亿。上海建立了石油化工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目标是建成具备世界影响力,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今年初,克拉玛依油田也定下了打造国家级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此外,四川广汉、江苏建湖等地也启动了石油装备基地建设工程。

  

23、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各地纷纷确立了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中大庆、盘锦的发展尤为迅速,计划建设总投资额均在百亿元以上。未来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将形成群雄并起的格局,激烈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24、(二)需解决制约自身发展的深层问题。目前,制约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深层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东营的石油装备企业虽然总体看数量较多,但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达到规模经济。这使得企业资金、产能规模、技术力量等资源相对分散,区域性综合竞争力难以提高。二是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由于各自为战,东营石油装备企业难以形成竞争合力,造成了产能的浪费和行业间的无序竞争,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产品技术含量低,低端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少,一些关键技术和产品还需引进或直接到国外采购,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化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四是海外市场开发力度弱。东营的石油装备是靠胜利油田的带动发展起来,由于对胜利油田等国内油田的依赖,许多企业在对海外市场的开发上畏首畏尾。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海外市场营销体系,尚未具备与哈里伯顿等世界巨头竞争的能力。

  

25、(三)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东营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东营企业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象地比喻为“护住脖子”和“伸出拳头“。所谓“护住脖子”,就是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的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彻底摆脱国外公司在关键技术上的“卡脖子”现象。所谓“伸出拳头”,就是苦练内功,拿出技术先进、质量过硬的拳头产品,树立良好品牌,形成广泛影响力。只有具备过硬的拳头产品,才能拥有和西方大公司过招的资本,才能真正在市场博弈中抢占先机。

  

26、未来的发展中,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要保持并扩大领先优势,在企业自身努力的同时,还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企业希望政府:一是尽快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细则。包括技术研发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等。通过优惠政策的支持,鼓励企业走自主研发与技术合作、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引导企业尽快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加速产品高端化进程。二是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有效整合资源,以点带面,使东营石油装备产业走上高端项目带动低端项目,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发展道路。同时,通过发挥引导作用,调整产业格局,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形成良好的区域竞争合力。此外,还应当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恶性竞争,使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协同作战,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三是加大对海外市场开发的支持力度。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政府应出台海外市场开发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市场战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占领海外市场。四是实行大项目和高端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对大项目和高端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通过项目带动,在做大的基础上,把石油装备产业做精、做高端。

  

27、面对机遇与挑战,只有企业努力,政府重视,多方配合,聚力突破,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才能够保持并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只要运作得当,抢占先机,东营石油装备产业有可能在未来10-15年内形成数千亿元的产值和销售规模。届时东营将实现石油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并真正成为“东方休斯顿”和世界石油之都,为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强大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5)

  

油气资源是重要的能源矿产和战略物资,在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石油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已经达到40%以上,成为现代工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能源和动力。各方面研究认为,天然气将会在21世纪逐步逼近和取代石油而成为第一能源。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全球石油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石油进口国家相继建立了石油储备制度,并从此加强了石油政策和能源战略的探索与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高,各国争夺油气资源进入白热化状态。1993年以来,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进口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对外依存度超过40%。为此,关注石油安全,加强油气资源政策研究,积极探索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加快制定新的能源发展战略。要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并举,积极推进能源多样化和进口多元化,加快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逐步建立境外能源生产供应基地,积极开发石油替代产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是对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运输、加工、储备、贸易、化工和消费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分析,回答其带有全局性、整体性、长期性的方针、政策、策略和规划等,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保证石油供应安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成立了国务院能源领导小组和国务院能源办公室,提出了能源领域开展研究的工作要点,为系统、科学和适时开展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油气资源总的特点是总量丰富,质量一般,分布不均,人均不足,油气比接近。据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全国石油、天然气可采资源总量超过200亿吨和20万亿立方米,其探明程度分别为33%和13%。截至2004年年底,石油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7.34亿吨,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4.46亿吨,居世界第11位;天然气累计探明可采储量2.76万亿立方米,其中剩余可采储量2.3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4位。

  

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域共发现油气田616个,先后建成大庆、胜利等47个油气生产基地。1950年原油年产量仅有12万吨;1963年大庆油田开发,1965年实现国内原油自给;1978年原油年产量突破1亿吨;1993年再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生产原油1.75亿吨,生产天然气408亿立方米。到2004年,全国累计生产原油43亿吨,累计生产天然气0.61万亿立方米。

  

油气资源勘探投资逐年增加。1992年以来,全国油气勘查总投资每年都在100亿元以上,1995年达157亿元,2000年为200亿元,2004年为250多亿元。油气资源对外合作取得丰硕成果。1982年以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开展了四轮海上油气资源对外合作区块招标和不同形式的双边谈判,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0家外国石油公司签订了180个石油合同,引进勘探开发资金100多亿美元。中国陆上石油工业对外开放始于1985年,累计吸引外资约20亿美元。3大石油公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美国《财富》杂志2001年全球500强排名中:中国石油81位,营业收入414.99亿美元;中国石化86位,营业收入403.88亿美元。中国石油利润居23位,50.21亿美元,是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之一,也是发展中国家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表1美国《财富》杂志2000年以来全球500强排名

  

世界油气资源总的特点是油气资源总量丰富,潜力巨大,分布不均,海域勘探程度低于陆域,油气比接近。随着人类对地下石油资源认识能力的提高,世界油气资源总量的评价结果将会不断升高。其中中东地区的石油探明剩余储量为999亿吨,约占世界61.7%左右。中东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72.83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的40.6%左右。根据BP公司资料,截至2004年年底,世界石油探明剩余可采储量1619.0亿吨,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79.53万亿立方米。2004年世界原油产量38.68亿吨,天然气产量2.69万亿立方米,目前世界石油和天然气储采比分别约为40.5和66.7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拉美、西非、中东地区的非欧佩克国家以及中国的原油产量份额逐步增长。同时,非欧佩克国家已探明的储量稳定增加,目前非洲特别是几内亚湾地区存在巨大的资源潜力。近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非洲石油投资不断增加,非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的又一个竞争高地,已引起世界广泛关注。非洲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9.4%。同时,非洲石油产量、出口量较前10年也有大幅度上升。

  

目前,世界正处在天然气取代石油而成为世界首要能源的过渡时期。国际能源界普遍认为,今后世界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将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2020年以后世界天然气产量将要超过煤炭和石油,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能源,21世纪将是天然气的世纪。同时,未来石油需求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世界中长期油价将在波动中逐步有所上升。造成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全球经济复苏,拉动石油需求增长;第二是大国操纵并利用油价制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三是投机因素影响,大量游资转向石油期货市场,投机炒作加剧,造成油价居高不下;第四是突发因素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最近国外有些机构散布“中国石油威胁论”,认为国际油价飙升主要是由于中国石油需求增长过快而引起的。事实上,虽然近两年我国石油消费增长比较快,石油净进口量逐年加大(2003年进口石油9700万吨,2004年增加到1.5亿吨左右),但仅占同期全球石油出口总量的4%~5%。现在全球一年石油出口贸易总量23亿吨,其中美国去年进口石油6.1亿吨,占全球石油出口总量的26.5%。因此说,在世界石油市场上,不存在中国石油威胁论的观点。总之,今后20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供给增长因素明显多于需求增长因素,总体上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未来十几年,在可替代能源未出现时,仍依赖常规能源。鉴于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状况,预计2015年以后,世界各国对常规能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为此,各国都从长期战略出发,根据本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和能源储备、能耗效率、未来能源需求预测、环境条件制约等因素综合制定了本国的能源战略。纵观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战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1)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如美国,能源消费占世界能耗的24.8%,故从战略上考虑,大力发展海外,近年来对亚非地区能源投资额高达280亿美元;日本进口能源占能耗的95%,也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欲将西伯利亚建成其能源供应基地。

  

(2)促进国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美国,视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适当促进国内原油勘探和开发,提高原油产量,减少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欧盟在积极保障境内能源供应稳定安全,能源生产消费适应环保要求,仅有煤炭资源的德国则积极发展核电,降低能源的进口。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燃料,实行“碳税”政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美国有《清洁燃料计划》;德国实行地下煤气化和煤的液化;英国煤液混合物燃烧;丹麦煤灰利用;国际能源组织(IEA)的温室气体捕获、贮存和利用等。

  

(4)开发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美国以天然气代替汽油;丹麦发展风力;英国的核燃料循环技术;挪威水力发电的高效能源系统等。

  

(5)增加战略储备。第一次能源危机后,美国开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最初为1亿吨,1993年扩大储备量34000万吨。

  

(1)加强国内能源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2)加大对能源产业的资金投入,加强能源利用研究。

  

(3)大力开展节能活动,用经济手段促进能效的提高。

  

(4)吸收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5)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快完成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能源的进程。

  

(6)采取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履行国际公约,既要保护环境,又要发展经济,逐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力争在平等的地位上共同发展。

  

(7)加大教育方面的投资,加强环境与能源的宣传教育,促进节能与新能源开发。

  

发展中国家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主要仍将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以及薪柴、农作物秸秆、动物烘干粪便等非商业燃料。据预测,未来20年,经合组织之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地区将占全球能耗增长的69%。为此,发展中国家从现在起每年需投入500亿美元发展能源。发展中国家既要尽量利用有限的资金发展本国经济,同时又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发展中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

  

三、我国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在我国能源供应和安全总体战略指导下,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发展。石油、天然气应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的发展方向,沿着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面向全球,充分开拓和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配置和灵活配置石油、天然气资源,积极调整和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不断提高石油、天然气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立石油、天然气安全保障应急体系,为保护环境和生态,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创造必需的条件,提供必要的保证。

  

坚持国内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石油、天然气并举的方针。国内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既要加强国内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又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建立境外石油、天然气生产供应基地,发展多种形式的石油、天然气贸易,实现油气来源多源化、进口方式多样化、进口品种多元化。

  

石油、天然气并举的方针是在加强石油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天然气。既要加快天然气的勘探,又要加快天然气的开发;既要加快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又要积极开拓天然气利用市场;努力把天然气产业链培育成一个独立的能源支柱产业。

  

要深化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改革,规范市场行为,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条件,形成并完善我国统一、开放、有序的石油、天然气市场,实现与国际石油市场的接轨。

  

总的来讲,实现我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抓住“三个关键点”和“三个突破口”。

  

三个关键点:一是增加国内供给。我国探明油气资源总量丰富,探明程度低。要加强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加大油气资源的勘探投入,提高勘探开发技术水平。要继续深化东部老油田勘探,加速中西部和海域油气资源勘探部署,积极促进天然气资源快速开发,不断加强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增加供给总量。同时,鼓励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替代资源。二是深化国际合作。我国油气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长期依赖进口已成定局。要积极开展国际油气资源合作,通过各种合作投资途径,参与境外油气勘探开发,逐步增加海外份额油,并稳步开放下游市场,实行进口多源化和多元化,有效降低进口风险,达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目的。三是积极引导消费。我国石油保障程度逐年下降,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有效引导消费迫在眉睫。要通过优化消费结构,合理引导消费方式,鼓励消费能源资源节约型产品,逐步形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要尽快开征燃油税,建立原油、成品油期货市场,实现原油、成品油滞后价格向实时价格转变。

  

三个突破口:一是安全获得境外油气资源。国内油气资源产量增长空间有限,消费需求的满足主要取决于进口的安全性和可能性。要下大力气建立稳定的油气资源进口基地,采用快捷、安全和经济的运输方式。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获得原油、成品油和石油制品,把油气资源进口安全的各种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二是积极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大力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是减缓我国油气资源进口长期增长势头的重要举措。目前,世界能源消费已完成了由煤炭向石油的转换,正在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的天然气、核能、太阳能、风能方向发展。但是,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特点,决定了我国一次能源仍将以煤炭为主。因此,建议适当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同时,积极推进能源生产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开发和利用。三是将节能列入基本国策。节约能源资源,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节能必须纳入基本国策,节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天然气丰富,加快发展天然气工业,实现油气比1:1,改善和调整能源结构,充分利用洁净能源,进一步改善我国的环境。

  

2004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75亿吨,在今后20年,原油产量能持续稳产在1.8亿吨/年。

  

2004年,我国3大油公司的海外份额油为2000多万吨,用10年的时间,境外份额油争取达到1.8~2.0亿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需求缺口越来越大。陆上能源的开采趋于饱和,于是海洋油气能源的探索成为人类寻求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专家认为,海洋储藏了全球超过70%的油气资源,加快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已势在必行,这是一个强国目标,用5~10年的时间,使我国成为世界海洋石油勘探强国。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相差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将长期难以改变。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在今年2月16日正式生效,必将对我国的能源结构产生一定的冲击,节约用油和开征燃油税需加快步伐,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坚持“深勘东部、加强西部、开拓新区”方针,促进陆上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依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展东部老油区新层系、新领域的勘探,增加后备储量,继续将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及其外围盆地作为主攻方向,将新层系和隐蔽油气藏作为勘探重点对象,重视华北前第三系和东北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群石油资源评价工作。不断创新工艺,提高采收率,增加最终可采储量,减缓东部产量递减。

  

建立全国油气资源定期评价制度,实现油气资源的5年周期性评价和重点地区的随时评价,通过定期评价和重点评价,提供权威的油气资源数据。

  

以寻找经济储量为目标,以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准噶尔、塔里木、四川和柴达木等大盆地为勘探主战场,进一步加强油气勘探工作,不断增加探明储量。推进勘探开发一体化,加快新区产能建设,强化老油田综合治理,降低生产成本,开发难动用储量,开发边际油藏,充分利用资源。

  

要坚持自营开采与对外合作并举,进一步提升海域油气的战略地位,使海域成为我国增储上产的重点区域,大力提高海域油气的比重,全面开创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局面。

  

加强海域基础调查评价工作,为海域划界提供基础依据;通过政治、外交和军事手段,采取灵活的合作政策,吸引外国石油公司,促进南海南部、黄海和东海的勘探开发,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整合现有力量,打造一支独立、有规模、技术先进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队伍,为开展我国领海的勘探开发创造条件,为全球开发海洋油气资源奠定施工作业能力的基础。

  

渤海要坚持勘探开发并举,进一步扩大已有勘探成果,加快蓬莱19—3等油气田开发建设,加强伴生天然气回收利用,使渤海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接替区。黄海要进一步加强调查勘探,努力发现商业性油气田。东海要加大勘探工作力度,加快对外合作步伐,加强春晓气田群的开发利用,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台西盆地和台西南盆地的勘探,稳步增加油气产量。南海要加大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北部湾盆地边际油田和莺歌海盆地的勘探力度,扩大勘探范围和程度,增加油气资源储备,重点开发建设北部湾油田、东方1-1气田。促进海域深水和争议海域油气勘探,充分利用东盟与中、日、韩的合作机制,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和办法,加强南海南部海域油气资源勘探,切实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立足鄂尔多斯、塔里木、四川、柴达木、琼东南、莺歌海、东海7大盆地,以寻找大型气田为目标,培育竞争性勘探市场,切实加强国内天然气勘探工作,为天然气工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简化政府审批程序,放宽审批权限,实现国家授权经营、项目备案制度。形成与项目备案制度相协调的外汇匹配制度和投融资制度。完善工资分配管理制度,继续分离企业社会职能,分流企业富余人员,为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运作规范、富有活力的国际化大企业集团。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供应稳定性和灵活性,实现输配网络化为目标,加紧推进俄气南下、哈气东输的管网论证和建设。加大政府对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完成西气东输和沿海天然气管网建设,构筑全国性基干管道网络。引进LNG技术,开发小型边际气田,发展LNG运输。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天然气市场开拓,打破垄断,促进天然气下游竞争性市场发育,鼓励天然气消费,促进竞争,开放市场,总量调控,加强监管,实现天然气工业的快速发展。

  

坚持互惠、互利、互换、互补原则,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灵活方式,利用符合游戏规则的办法,加强对资源的控制。俄罗斯、中亚国家以经贸——资源交换关系为主,中东国家以市场——资源交换关系为主,非洲国家则以投资——资源交换关系为主。正确处理油气资源“走出去”和整个石油工业“走出去”的辩证关系,依托油气“走出去”,促进其他行业产品、技术、装备和劳务走出去。

  

一是尽快建立我国石油工业开展国际合作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我国石油工业开展国际合作战略的顺利实施;二是建立国家海外石油风险勘探基金,由政府参与承担一部分勘探风险,改善融、投资机制;三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政府之间的协调;四是对参与境外石油、天然气投资的企业实行资格审核制;五是积极参加国际石油、天然气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六是鼓励国家石油公司海外份额油优先返销国内;七是综合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手段,为我国扩大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实行境外油气资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和贸易方式多样化战略,扩大进口国别选择范围,通过参与现货、期货、产权等多层次的国际市场竞争,通过大量、反复交易去主动影响价格,学会驾驭市场和掌握市场的主动权,积极利用周边国家的炼油能力并进口成品油。通过市场采购、市场换资源和合作开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油气资源。

  

以构建多元化石油运输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我国油轮队伍。国家可以对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中国海上运输总公司以及招商集团的油轮船队运力资产进行整合,并对油轮船队建设所涉及的金融、海关、税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国家也可以考虑由货主、船东以及港口三方投资组成大型油轮船队。

  

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以国家储备为主,企业储备为辅的战略储备结构,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选择石油、油(田)井、石油资源储备以及技术储备方式,形成布局合理、管理集中、调度统一、反应迅速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国家制定油气战略储备管理法律法规,设立石油战略储备建设专项资金,明确储备种类和指标、经济政策和动用规则,安排储备专项预算和年度储备计划,确定收储、动储方案,组织并监督实施。国家还应以法律形式规定并以优惠政策鼓励石油企业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和增加商业储备,作为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在国家统一管理和集中调控下,由企业自行安排。

  

储备目标为2005年达到1600万立方米,2010年达到4400万立方米,相当于2010年进口90天的储备量。

  

我国人口众多,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匮乏。节约油气资源是加快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加入WTO挑战的现实选择。

  

加大节油力度,制定节油规划,贯彻落实节能法,建立全国性节油监控网络;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石油利用效率,建立节油型经济体系;建立和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培育和规范节能技术市场;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抑制不合理的石油消费。

  

大力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节油,抓紧燃料油节约和替代技术的开发,在电力、石化、冶金、建材、化工等5大重点行业创办示范工程,实施“气代油、煤代油”项目,力争到2020年,工业节油的五大重点行业形成节约和替代石油能力4500万吨。

  

[1]车长波,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2]丁锋,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

油气行业稳步发展措施(油气行业稳步发展措施怎么写)


复制成功